首页
资讯
领导活动
要闻
工作会议
形势政策
部委资讯
发布厅
人事任免
媒体暖新闻
创建
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
文明家庭
文明校园
未成年人
志愿服务
文明旅游
文明交通
文明餐桌
典型
当代雷锋
时代楷模
道德模范
最美人物
中国好人
好人365
中国好人馆
评论
宣言评论
文明网评
文明视点
快言快语
文化
红色文化
文化自信
文化扶贫
文艺名家讲故事
我们的节日
指尖上的国粹
我的家乡戏
我在博物馆等你
影音
图片
音视频
同学你早
好人中国
新时代大家唱
核心价值观微电影
核心价值观儿童画
美翻了我的村
专栏
习总书记话文明
理论中国
思想政治工作
网络文明传播
垃圾分类在行动
移风易俗
妈妈食堂
改革开放40周年
文明早上好
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巾帼志愿者暖心故事
资料
资料
文件
精神文明简报
未成年人简报
年鉴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
时代楷模公益广告
“四个一批”人才工程
文明丛书
地方
地方联播
厦门·文明小博客
长沙·好人榜样
宁波·与礼仪牵手携文明同行
宜昌·图说宜昌好人
青岛·网上好人馆
宣城好人天天见
邮箱
陕西铜川耀州区:红色诗词快闪引领红色阅读热潮
“七一”前夕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迎来参观高峰
情景党课《初心与使命》在一大会址开讲
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演绎红色经典
推荐阅读
说说我们家的报国故事
为了民族复兴 英雄烈士谱
动态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谷雄一:少年热血为国洒,大义凛然死如归
“我大爹(伯父)生前总讲,只要革命不成功,他就不结婚,不考虑个人问题。他始终坚信革命终将成功,人民终得幸福生活!”每当提及伯父,谷雄一的侄女谷玲肖不由得肃然起敬。她说:“永远不要忘记先人,珍惜他们流血牺牲换来的美好幸福生活。”
新华社 | 2018-07-26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潘心元:对革命至死不移
潘心元,又名潘心源,1903年1月24日出生在湖南浏阳县丰裕伍佳渡(今浏阳市永安镇丰裕社区)。潘心元自小思想活跃,1921年夏,他考入长沙市岳云中学,与田波扬等同乡创办“浏北新民社”,出版《新民》社刊,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192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华社 | 2018-07-09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为国家尽了大忠 为民族尽了大孝——魏大光
“魏大光先烈英勇杀敌、壮烈牺牲,他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魏大光烈士祖籍所在地河北省霸州市大韩家堡村党支部委员张广杰表示,没有英烈,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要把他们的革命精神不断传承下去。
新华社 | 2018-11-26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枪林弹雨中“逆行”——王根英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珍藏着这样两件文物:一个绣着图案和文字的白布书包和一块邮寄这个书包的包袱皮。这两件文物看似普通,背后却深藏一位革命母亲对幼子的深爱和挂念——这是1935年,一位共产党人从狱中寄给自己6岁儿子的。4年后,这位母亲在日军突袭中毅然返回去取党内重要文件和公款,途中遭日军枪击壮烈牺牲,年仅33岁。她就是王根英烈士。
新华社 | 2018-11-14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周建屏:戎马一生 抗日到底
一个马鞍和一条木板,这是周建屏留在故居仅有的遗物。这座故居5年前翻修,列为云南省宣威市文物保护单位和曲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会有众多学生及干部群众前来参观。
新华社 | 2018-11-07
吉林珲春:由点及面打造“红色边城”
东北的严冬寒风凛冽,但位于中、俄、朝三国交界处的吉林珲春“红色热度”不减,不断有来自长春、延吉等地的各类团体到访珲春的抗联遗迹,在一串串感人的抗战故事中接受红色历史教育。
新华社 | 2019-01-24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奋战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太行女杰黄君珏
在湖南湘潭市党史馆人物厅内的展壁上,悬挂着革命烈士黄君珏的老照片,照片中的她面容清秀、眼神坚毅。她以身殉国的英勇事迹在家乡依旧广为流传。
新华社 | 2019-01-24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徐宝珊:一门三英烈 声名永流芳
在鲁西北平原蜿蜒的徒骇河畔,静卧着三位英烈的陵墓,这就是徐河口三英烈士墓。三英烈士墓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胡屯镇徐河口村西南1公里处,是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徐宝珊和徐宝璧、徐宝珍三兄弟而建。
新华社 | 2019-01-14
红色“富矿” 滋养人心
——长沙市岳麓区整合红色资源开展党员理想信念教育
新民学会旧址、忠烈祠、长沙会战碑、古塘湾地下党支部等红色遗址遍布四处,黄兴、蔡锷、陈天华、刘道一等革命先驱魂归于此,毛泽东、蔡和森、杨昌济、徐特立等众多革命前辈留下足迹……长沙市岳麓区是一片红色的沃土。
湖南日报 | 2019-01-11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至忠至毅的抗日英雄罗忠毅
百年老校襄阳市昭明小学里,有一个永不褪色的红色故事,那是有关至忠至毅的抗日英雄罗忠毅的。这位从襄阳走出去的新四军抗日名将,他的事迹至今仍在激励后人。
新华社 | 2019-01-04